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沦陷时期北平历史的多维面相
banner"
>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1]
桑兵
抗日战争时期,故都北平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外多种势力互相角逐。
由于政治中心南迁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党政军机构相继离去。
北平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文教界对于社会各界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
因而各方均重视争取和利用学人,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左右政局。
南京的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在政治权力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尤其想借助学人的力量,抵抗日寇,打击汉奸,排斥中共,扼制地方,巩固中央。
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七七事变”
前知识界的对日态度及其分歧变化,且多取材于《独立评论》《国闻周报》《东方杂志》《大公报》等报刊的公开文字。
[2]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学人对台北“中研院”
近代史研究所藏朱家骅档案的利用逐渐增多。
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北平文教界暗中的组织联络及其在抗战爆发后的延续活动陆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3]只是相对于事实本身与资料的留存,还有许多层面未经揭示。
以朱家骅档案为基本,参照其他相关资料,可以进一步探究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如何通过争取有影响力的学人巩固和扩张其在故都的势力,以图实现其整体的战略目标及政治目的,同时也可以透视中国学人在国家民族大义、党派政见分歧与学术自由独立之间平衡取舍的态度倾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作为盗墓贼的儿子,他没想到,第一次挖坟掘墓,刨的却是他爸的坟,然而是一座空坟。女真疑冢,苗疆禁地,古辽迷雾,绝壁雪山他一路追寻父亲的足迹,却深陷进萦绕千年的危险迷团。每个人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