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马科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banner"
>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建立,为自我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在那些支持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模型的心理学家看来,自我是更大的记忆系统的一个部分。
根据这种观点,个体发展关于他或她是谁的认知图式。
1977年,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Markus)提出“自我图式理论”
。
根据他的理论,每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形成了关于他自己的形象、品质和特征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自我概念。
这种自我认知表征在人进行社会信息加工,给予周围人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图式(self-schema)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建立,是一个内部的“自我描述”
(self-portrait),包括我们描绘人格的许多特性。
根据康德(Imma)和皮亚杰(Jea)对“图式”
的界定,当这种自我认知表征成为稳定的思维基本单元时,就成为关于自我的图式。
个体通过它来组织和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
自我图式影响着人们对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加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
马科斯(1986,1987)又进一步提出可能的自我(possibleself)与动态的自我两个概念。
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称为动态的自我,主要对两类行为产生影响:一类是个人内部过程,包括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情感调节及动机过程;一类是人际过程,包括社会知觉、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等。
马科斯的自我图式理论对后来有关自我的社会认知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作为盗墓贼的儿子,他没想到,第一次挖坟掘墓,刨的却是他爸的坟,然而是一座空坟。女真疑冢,苗疆禁地,古辽迷雾,绝壁雪山他一路追寻父亲的足迹,却深陷进萦绕千年的危险迷团。每个人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