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艾略特
banner"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著名诗人、批评家、剧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
艾略特一反浪漫主义及维多利亚文风和陈规,对诗歌技巧和题材进行了彻底创新,开拓了20世纪现代派诗歌传统。
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观念是英美新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全诗由5章构成,共433行。
第1章《死者葬仪》,主要写荒原及荒原人的意象,用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揭示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第2章《对弈》传达了一种普遍性:无论是上层社会的妇女,还是出没于酒吧的下层男女,都放纵自己的情欲,象征着现代人的道德堕落、精神空虚。
第3章《火的布道》借佛之口告诫众生:情欲之火乃卑劣、庸俗之祸根,应节制修行,过一种圣洁的生活,庶几能免遭恶的报应,最终达到涅槃的理想境界。
第4章《水里的死亡》的主题意象是水,它象征着情欲的泛滥与死亡。
沉溺于情欲之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以死告终。
这是对世人的警醒,流露出明显的出世思想。
第5章《雷霆的话》再次回到荒原主题,积极探索超越与拯救的途径。
雷霆为荒原中的人们指引了求生的道路:“舍予”
“同情”
“克制”
。
这三大原则恰恰是荒原人所匮乏的,也恰恰是现代人精神世界与文明世界出现荒原的根因。
艾略特以这部“恐怖世纪的恐怖之诗”
揭示了他对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深刻感受,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异化。
诗人不满足于以触目惊心之笔和冷峻的哲理之思,描绘震撼心灵的现代荒原,勾勒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整体图景,而是尝试为沉溺于情欲和拜物教的现代人探索精神出路。
换句话说,他试图在现世的荒原上开拓出人类文明的新图景。
与波德莱尔相比,艾略特对文明之丑的审美,多了些许亮色。
《荒原》是艾略特最伟大的诗作,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如神话式结构、非个性化表达、典型的自由体格律、灵活运用多种语言。
此外,诗中还有大量的征引、出典、对话、戏剧性场景、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对于深化全诗的主题,丰富诗歌的蕴含和表现手法,增强其艺术感染力,乃至调动读者的艺术想象力,等等,都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男主宠女主,宠成小公主秦家那颗小白菜,除了秦淮谁都不能拱!那不是他妹妹,那是他的命!来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丰逸先生真的,谁拱跟谁急!来自前排强势围观的程熙先生余生死了死前匆忙的梳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