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孝文二十八年,初冬。
朱标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身体依旧还不错,也没得什么大病。
他甚至仍然按时上早朝,然后每天和太子朱雄英一起批阅奏折,制定政策。
倒不是说朱标信不过朱雄英的能力,不肯放权给他。
主要是朱标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和他一起制定政策,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利弊,尽量做到完美无缺。
首当其冲的就是朱标之前提过的内阁投票制度和辅政制度。
当时朱标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但是现在,父子俩带着众多大臣却把这个设想不断完善。
朱标想的是,就算孝文一朝不能实行,也要定下一个框架,然后由朱雄英慢慢实行。
毕竟皇帝独揽大权好处是很多,但是弊病也很多。
纵观古今,任何王朝政权想要走得长远,都不能只由一人、一个阶级掌权。
还是要多听取意见,而且吸纳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御史于谦由于个人能力,被朱标破格提拔为太子少保,协助皇帝和太子处理朝政,协理军务。
从资格上来看,于谦确实有些年轻,所以也有些大臣找到朱标鸣不平。
但是朱标回怼他们只用了轻飘飘的一句话。
“你的能力比于谦强么?你有于谦那样刚正清廉么?”
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人抗议了。
开玩笑,于谦的能力众人也是看在眼里的,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军务,都是绝对的一把好手。
清廉?不好意思,一个连喝人家百姓一顿酒都要上报的人,谁敢跟他比清廉。
人家于谦的家都是皇上赏赐的,甚至连媳妇也是朱标赐婚。
他在朝廷这么久,无论是谁送礼宴请都别他拒之门外,清流官员们便将他视为领袖,但是却没有私下的交情,因为于谦不与他人私下相交,都是公事公办。
保守派系的官员们,也就是那边那个:()大明最强皇太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