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专”
与“专精”
的路径
banner"
>
专精与通识是辩证的统一:在“专”
的基础上走向“通”
,在“通”
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专”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是治学者在治学道路上永远追求的目标。
这里先说“专”
与“专精”
。
章学诚说:“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
又说:“然亦未有不约而能博者也”
,“未有不专而能成学者也”
。
这里说的“博”
与“约”
,同“通”
与“专”
有相近之处。
换言之,没有一定的“通识”
,便无法判定什么是“专”
。
更谈不上如何走向“专精”
。
反之亦然。
从逻辑上讲应当为此。
但在具体的治学过程中,从较高的要求来看,还是首先着力于“专”
和“专精”
。
那么,通向“专精”
的路径何在?
首先,要选择、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
其具体做法是:做学术史调查,向有关先生请教。
其次,确定研究领域的几个条件:
一是个人的学术兴趣;
二是能否产生研究成果;
三是是否有创新的可能;
四是要看开掘空间的广狭;
五是制订一个走向“专”
和“专精”
的计划。
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围绕这一领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原始资料、前人研究成果、目前研究状况);
第二,在读书的基础上做一个资料长编或学术问题编年;
第三,在做长编或编年的同时,梳理并积累问题;
第四,以这些问题为契机,撰写系列札记并有计划地撰写专题研究论文;
第五,在上述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写出专著。
这一过程的完成,可以说已经走上“专”
的路径了。
而对于这个过程中某个具体环节的再一次重复,都可能把这种“专”
不断推向“专精”
。
当然,“专精”
又是与“通识”
相关联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