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六章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banner"
>
1950年,匈牙利裔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走向一种后批判哲学》中首先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尽管这一概念在《个人知识:走向一种后批判哲学》中仅仅出现一次,但它却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规划开始萌发。
正因为如此,“后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并没有“昙花一现”
,相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思想界流传,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973年,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再次提出“后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并认为后马克思主义就是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图式”
来分析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积累问题。
1985年,拉克劳和墨菲出版了《霸权与社会主义战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规划,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深入分析和系统论证,并由此成为一种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
如何深入分析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辨析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构成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绕不过的课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