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三、府兵制的崩溃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banner"
>
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逐渐被破坏。
由于唐朝不断地在边境用兵,边防线一再延伸,对戍边和出征的士兵数量要求日趋庞大,士兵服役的年限也日益延长,府兵所承担的兵役日益沉重。
同时府兵的地位也日益下降,边将们对待士兵极为残酷,他们侵吞士兵携带的财物,强迫士兵服苦役,许多士兵被折磨而死。
士兵甚至被卫佐借给豪家当奴僮,受人歧视。
天宝八载(749),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而此政令实际上是宣布了府兵制的废除。
府兵制废除后,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还是地方武力已基本上实行募兵制。
边镇戍兵实行募兵制,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
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为了满足唐玄宗的军事需要,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之地,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边镇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府兵制的废弛削弱了唐朝政府控制的军事力量,府兵制下“内重外轻”
的军事格局被“内轻外重”
的军事格局所替代。
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先后有两个势力强大的边境将领(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对李林甫构成严重的威胁。
李林甫为了清除边境将领对自己权力的威胁,他突然想到那些非汉人的节度使是更为优秀的军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野心只在军事上而不在政治上。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唐玄宗将边境将领置于非汉人节度使之下。
此举,在李林甫看来无疑是巩固他地位的“绝妙计策”
,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已经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祸端。
天宝十载(751),除四川剑南以外的所有藩镇都受胡族将领的指挥。
边镇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不仅领兵而且还掌握当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朝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
。
节度使权力的无限膨胀,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