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君子如何可能——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banner"
>
李治佳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之精神》中,借用《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来说明中国的哲学传统。
“极高明”
是指追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出世间的;“道中庸”
是指虽然它是最高的,但又是世间的,不离乎人伦日用。
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境界,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内在修养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其外在社会功用而言。
在孔子那里,“内圣外王”
的人格就是“君子”
的理想人格。
如何塑造“君子”
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需要三个阶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
在此过程中,“诗”
“礼”
“乐”
是“人文化成”
的途径,通过诗教、礼教、乐教把人培养成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即“仁人”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