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节畏争的心态
banner"
>
一、畏争的内涵
畏争即为害怕争斗。
畏争心态主要指一种畏惧或害怕与人发生争论或争斗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追求“和谐”
的愿望,而对和的丧失持一种恐惧的心态。
这种心态在很多谚语中有所反映,如“将相不和,国有大祸”
“将相不和邻国欺”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家不和,家不兴”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和“兄弟不和邻里欺”
等。
这类谚语都是从反面警告人们不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由于担心和的丧失会给自己、家人或国家等带来诸多“灾难”
,于是,中国人多有畏争的心态。
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争”
多带贬义,如谚语“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和“斗一斗,瘦一瘦”
等,多是让人明白争的坏处所在。
广为流传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的寓言故事也告诫人们,为了区区小事而互不相让,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环境都不鼓励以正面的攻击行为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并会尽力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或者采取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以免引发无谓的争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