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希望之家”
树典型
banner"
>
1989年夏,鲁南苏北地区遭遇特大洪灾,邳州市爆发特大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疫情。
在爱德基金会的帮助下,邳州市得到挪威援外机构长达十几年的援助,开始了救助小儿麻痹症患者的“中国小儿麻痹症项目”
。
这个项目将医疗、康复、教育、职业培训相结合,促进小儿麻痹症患者自立、就业,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当地情况又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人们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教育安置形式曾有过不同意见。
邳州市政府通过中国残联找我去实地考察,要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即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肢体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我的意见是可以建一个,因为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建一个这样的机构不过分。
我们去参观了小儿麻痹症地区,那里的贫困状况出人意料。
苏北个别家庭甚至穷到连一床好的棉被、一张正式的桌子都没有。
那些小儿麻痹症儿童的状况确实让人很痛心。
我在农村看到一个孩子只能用两个小木棍在地上支撑着爬行。
孩子满含热泪,一字一顿地对我说:“我不愿意当狗,我要当人,我不愿意像狗一样仰着头看人!”
这句话至今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经过我们的论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邳州市决定设立一个相对集中的机构,容纳部分患者接受教育和治疗。
“希望之家”
就是这样的特殊教育机构,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为肢体残疾儿童设立的特殊教育机构,它在帮助邳州市普及义务教育、开展和宣传特殊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还辐射到周围地区。
我认为,“希望之家”
使得600多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及时受到了平等的义务教育,救了孩子,培养了人才;这种集中性的机构成为当地小儿麻痹症儿童的资源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辅导员和教师培训与进修中心;它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教育小儿麻痹症学生的经验,小儿麻痹症儿童住宿、生活管理的经验,机构与社会融合、交流的经验等,成为当地文明、进步的社会窗口。
和邳州小儿麻痹肢体残疾的孩子在一起
参与邳州项目的中国、美国、挪威专家
这个机构中有些老师也是肢残者。
《北京青年报》还刊登过该机构一位肢残老师结婚的消息,结婚贺词是我写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作为盗墓贼的儿子,他没想到,第一次挖坟掘墓,刨的却是他爸的坟,然而是一座空坟。女真疑冢,苗疆禁地,古辽迷雾,绝壁雪山他一路追寻父亲的足迹,却深陷进萦绕千年的危险迷团。每个人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