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市川博
banner"
>
市川博,1937年出生,中国现代教育史专家。
1961年,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1965年,在东京教育大学大学院就读博士,中途退学。
从1961年起,先后在大阪府立大学、东京教育大学、横浜国立大学任教,最后进入帝京大学任教授。
市川博担任过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常任理事、日本课程学会常任理事等,主要从事以社会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研究。
市川博研究成果显著,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其主要著作有:《为孩子所着迷——现今教师的感性研究》(teraink出版社,2001年)、《以解决问题为学习目的的教学及评价》(黎明书房,2003年)、《现代社会中学习的存在形式——〈真正的学习能力〉的真正存在形式》(日本教育方法学会,2004年)、《真正的学习能力和指导方法的探究》(图书文化,2006年,沈晓敏主译)、《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日本社会科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市川博对于教师教育有很深的研究,而且具有丰富的培养和培训教师的经验。
《中国实用主义者的自我批评》一文,选自市川博与斋藤秋男合著的《中国教育史》(讲谈社,1975年)。
他在该书“特殊研究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导入期的公民教育观”
中撰有“中国实用主义者的自我批判”
一节,专门探讨了胡适、陶行知和舒新城三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作者认为胡适抛弃了初期对儒教的激烈批判,给传统思想披上了近代的外衣,终究成为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拥护者,而陶行知努力宣传杜威的思想,并推崇平民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新教育运动有力的推进者”
。
与胡适和陶行知提出的将杜威等人的儿童中心主义作为最新的教育理论来接纳之主张相比,舒新城的主张则更具有实践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