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破坏”
实属无意
banner"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2岁前孩子的“破坏”
行为,基本上属于“无意破坏”
。
因为他们手眼脑协调能力发展不完全,分析判断能力也比较欠缺,对时间、空间距离、物体重量体积等估计不准确,探索行为变成“破坏”
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孩子开始出现一些“有意破坏”
的行为。
但破坏行为往往也是孩子迸发智慧火花,促进他更好地从环境中学习的原动力。
如果我们禁止孩子的一切“破坏”
行为,就是在扼杀他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对熊壮壮扔的铺天盖地的玩具进行一次清理和分类“战斗”
。
我无法要求熊壮壮一次只拿一个玩具,因为他玩的时候几乎需要一个玩具团队才能满足各种需求:变形金刚要展开正邪大战,至少需要两个金刚;战斗不能没有兵器,于是,那些鸡零狗碎的小刀小枪被一一翻出;打完仗要回基地,积木和拼插玩具是少不了的……
他的小脑瓜里会有一个游戏主题,而且随着游戏的进展不断有新点子、新方案,这些都决定了每次所需玩具的数量和种类。
而对于我来说,便是永远收拾不利落的家。
所谓“不破不立”
,就是这个道理吧。
“破坏”
的本领绝对是天性使然,没有半点恶意。
所以,当你对他呵斥的时候,他还很不解:“妈妈为什么要生气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