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逆反不是问题,不逆反也有问题
banner"
>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过头,便会矫枉过正,把独立理解为“万事不求人”
,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包括父母的帮助。
于是,出现了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其实,逆反的本质是寻求独立,渴望自我肯定。
只不过,当下的自我还不够自信、强大,为了保护正在形成的新的自我,不得不去抵抗和排斥那些自认为压抑自己的外在力量,努力证明自己具有反抗精神、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
父母和老师越是指责他们“不成熟”
“幼稚”
,他们内心就越是感觉到自己的弱小。
弱小感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很容易激发追求独立、证明强大的渴望。
所以,但凡是生理发育正常、心理发育比较健康的孩子,大多会实施自我保护行为。
打个比方,在孩子前行的路上有个坑,师长们凭着各自的人生经验看到了这个坑,而且深知掉下去的危害,便拦住他,给他摆事实、讲道理,百般阻挠他往前走,甚至设置重重障碍不让他过去。
此刻,他面临的选择是:如果听了师长的话,很可能躲过坑,顺利前行,但是证明自己没有长大,是个言听计从的“乖宝宝”
,没准儿还会被同伴们耻笑,说自己是个胆小鬼;如果不听,很有可能掉下坑,弄不好还会受伤、流血,但是,至少证明自己“勇敢”
,大不了嘴硬,不喊“疼”
,疼也忍着。
因此,希望父母可以理解:逆反本身不是问题,不逆反也有问题。
对此,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一个真正成熟、独立的人,敢于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负责,但不排除接受别人的帮助。
独立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顾社会规范,而是指能够在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上担当责任。
所以,为了独立而逆反值得尊敬,同时需要帮助;为了逆反而逆反,只是简单地抗拒,不分黑白与是非,不分精华与糟粕,则说明孩子与权威(父母、老师、社会规范)的关系有问题;从不逆反,表明孩子在心理层面放弃了“自我”
,不再追求独立,不再想“长大”
,甚至过分依赖。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强调前文所述的“边界”
问题。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有人我界限,又不拒绝外界的信息和能量,并且懂得吸取那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信息和能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
...
她知,他袖纳乾坤天下,谋一旨姻契,只为金戈征伐。她知,他染尽半壁河山,许一世执手,不过一场笑话。她知,九重帘栊之后,他的金锁甲只为另一个她卸下。君兮君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