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无德而称:崇尚德行胜于追求财富
banner"
>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这里将两组人进行对比。
四匹马拉的马车叫作“驷”
,“马千驷”
就是四千匹马。
有四千匹马的齐景公,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人们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值得尊重和称道的。
活着的时候有马千驷,死的时候轻如鸿毛。
伯夷、叔齐是古时候的贤人。
他们是孤竹君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他们站出来拦着周武王说不要去,这是犯上叛乱。
周武王不听他们的,灭了纣。
于是,伯夷、叔齐立志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采薇为生。
采薇就是采苔藓、野花、野草,伯夷、叔齐以此为生。
后来有人非议,薇草不也是周朝的吗?伯夷、叔齐索性连薇草都不吃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现在的百姓一说起这两人,都称赞他们道德高尚。
“其斯之谓与”
: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这句话是突然出现的,在这节中是讲不通的。
从前文中也看不出来内容是如何从“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跳到“其斯之谓与”
的。
有学者研究,这句前面漏掉了一句话,应该是《诗经·小雅》里的一句诗:“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在《论语·颜渊》中也引用过,在“子张问崇德辨惑”
那一节。
在《诗经》里,这两句表达的是一个女子被抛弃后的怨愤:你离开我、抛弃我,不是因为她家比我有钱,只是因为你的心变了。
如果这里加上一句,变为“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整体意思就是,一个人最后能否被老百姓记住、称道,不在于他的财富,而在于他的德行。
不管是否漏掉了某句话,都无伤大雅,主旨依然是孔子认为德行要远胜于财富。
伯夷、叔齐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注重内在精神。
齐景公有马千驷,但他重视的是外在物质。
重外在物质是“有限游戏”
,只重视当时所获得的头衔、财富,但这些终究会烟消云散,其人在历史上很难留下名字。
重内在精神是“无限游戏”
,因为他是在推行道德,所以会被大家长久地记住,推崇敬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