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章
banner"
>
老子终于要直接讲“道”
了。
“道”
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建树,他在让一些对立范畴和“无为”
思想做了初步的铺垫之后,便快速地请出了它。
既然贴近了本体,语言就不能不有点深奥了。
原文是——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几句话,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难度,因此我赶紧先翻译一下——
道是空虚的,但它用之不尽。
它是那么渊深,就像是万物的主人。
它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
我不知道它从哪里产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光临。
这段论述非常重要,其中包含着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道是以空虚形态出现的万物之主;
第二层次,道,用不尽;
第三层次,道的功能,是挫去世间一切锋锐,解除世间一切纷争;
第四层次,道的存在方式,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
第五层次,道的来历不可知,却一定早于天帝。
这五个层次,已经可以概括道的几个主要特征。
其中,空虚状态的万物之主,“和其光”
、“同其尘”
,颇让我迷醉。
说它出现在天帝之前,等于否定了它是神所颁造的,这在人类古代思想史上,相当重要。
道,就像光和尘一样,抓不住、摸不着,却居然是“万物之宗”
。
因此,“和光”
、“同尘”
成了历代顶级文人的生存梦想,尽管他们几乎做不到。
老子把一个生命的最高存在状态,比之于光和尘,既有哲学魅力,又有文学魅力。
光和尘,既高贵,又卑微,既给尘世带来光亮,又给尘世带来真实。
它们处处弥漫,无远弗届,却不让自己的形体显现,这实在是一种生命理想。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十二个字,在后面第五十六章也会出现。
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是老子自己觉得重要,又强调了一遍;二是抄写者抄重复了。
有的研究者发现文中“渊兮”
、“湛兮”
可以对仗,就把这十二个字从这一章删除了。
这当然也可以,但我看上了这十二个字的重要性,觉得老子在首次直接论“道”
时很自然会说出来,因此没有在此处删去。
等到讲解第五十六章时,不妨再强调一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
天脉大陆,以武为尊,强者至上。小侯爷陈少风本无忧无虑,一场订婚使他不得不走一条别样的道路。山海图,得惊世传承,筑霸道路,踏天脉,破天地,成就巅峰战神。...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